space
space
产品常识
产品常识
产品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常识
探寻三水实体经济的工匠精神
来源:贝博平台官网    发布时间:2024-01-08 10:51:57

  “鼓励企业组织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6年初,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这一看似普通的词语成为了大众焦点。

  在工业化应用突飞猛进的今天,工匠精神的内涵已超越了制造手艺提升与传承,指向的是一种对于自身产品不断追求的力量,质量、信誉、创新、坚守都是它的代名词。

  对于制造业比重超过七成的三水而言,工匠精神和工匠群体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最新披露的三水一季度经济发展状况显示,3月起税收、工业用电量等主要指标企稳回升,给这个新晋“千亿大区”带来新的信心。在这背后,传统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中的工匠精神和匠人追求,无疑成为破解三水实体经济发展的密码。

  对于某些行业,工匠精神是坚守和传承,对于通信行业,工匠精神则是创新和变革。经历了2G、3G、4G的历练,三水的通信产业正为迎接5G做好准备。

  在上个月落幕的博鳌亚洲论坛上,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技术突破和应用蓝图成为通信行业的热议话题。包括三星、爱立信、诺基亚、华为、中兴在内的通信设施企业,都已在5G研发技术上积极跟进。

  作为产业龙头的广东盛路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盛路通信”),已于去年启动面向5G的技术预研,并派遣研发人员到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学习5G前沿技术,同时派遣研发人员到中国移动研究院参与5G标准的制定。

  盛路通信从简单的八木天线G标准的制定,背后都有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研发人员在支撑。

  叶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叶桦,80后工程师,主攻基站天线和天线电气性能领域。他自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毕业以来,在盛路通信已经工作了十个年头。身居重要研发岗位,近十年来,盛路通信的每一次技术进步与变革浪潮,都能看到他的脚步和身影。

  “我们行业3年左右发生一次大的技术变革,6-12个月就有一次小的技术变革,所以我们在电气性能、工艺等方面都要一直地技术创新。”每天萦绕在叶桦脑海的十几项指标中,三阶互调就是重要一项。

  业内通常用这项指标来衡量一家公司的技术和研发能力、供应链及制造能力等,如果这项指标不够好,不同运营商的信号就会相互干扰。在这一领域,盛路通信领先行业,“我们公司的三阶互调指标提升速度很快”,叶桦说,2000年前后,三阶互调指标大约为100db,2010年,该指标上升为107db,而到目前的研发阶段,盛路通信正在为110db而努力。

  从107db到110db,看似数字上只增加了3db,但db是比值表述形式,增加3db,技术难度增加约一倍。

  当然,解决三阶互调问题只是过了一个难关,一个天线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包括20多项检测。除了上述电气性能指标,还有温差、震动等机械性能指标。在温差测试中,通常要零下60摄氏度到零上75摄氏度的气温变化,以模拟产品在极寒或酷热地区的应用环境。

  而每次指标测试出现不合格,都要找出问题,针对问题改进设计的具体方案。据叶桦透露,仅基站天线领域试验不合格的样品,每个月至少有1-2吨被运出实验室,装满一辆大货车,一年下来,这些废弃样品可以堆成一座小山丘。“正是在测试中排除了各种出问题的可能性,最终产品的质量才有保障。”

  “做好任何一件产品,都不是简单的事”,叶桦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研发人员一定具备的首要素质,便是静心。平日里,他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呆在实验室,“我们没什么加班的概念”,忙碌的时候,几乎一天24小时都待在实验室。

  墙壁四周挂满粗细不一的供水管、给水管、采暖管道等,透明的地板铺满了蜿蜒的地暖管系统。如果不仔细寻找,很难将这些用来引自来水的铝塑管找出。

  成立20年的日丰公司,在今年2月份刚斩获广东省科技奖。日丰是传统企业的一员,却专注追求技术创新和高端品质。在三水传统产业的群像中,日丰是一个闪亮的个案,同日丰类似,三水有许多虽属传统行业,却不断坚持创新,追求品质的企业。

  20年间,“焊接中国首根铝塑管”“拥有最多产品通行国”等记录伴随在日丰开疆辟土的市场征战中。

  而正是公司展室陈列的这些看似寻常的水管,打响了“中国第一焊”苏耀明和日丰革新中国管道行业的头炮。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逐渐发现传统的镀锌水管易生锈,造成二次水污染,不利于用水健康,国家要求采用更合适的管道材料。公司开始从国外引进铝塑管材料,并逐渐转向自主研发生产。”苏耀明介绍。

  “那时国内并没有铝塑管材,我们引入德国的材料开始自主生产,再逐渐将材料国产化,最终实现从原料到制造的全部国产化。”苏耀明回忆。“材料变化背后,牵动的是整个生产组的调整。”

  国外材料从成分到规格性能都和国内材料不同,如何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改变去适应新材料?

  “模具、机器设备参数、工艺步骤等全都要调试。这种调试不是一次性的,工人、机器、工具与板材无数次接触打磨后,才可以获得一个最佳的调试度。”苏耀明简短的表述背后,是他长期蛰伏在生产一线的心得。

  至今也没固定办公室的苏耀明,只有车间的临时办公点,“扎根制造业,不管是不是大学生,若久坐办公室而丢失一线感觉,就不会有‘中国第一焊’和‘管用50年’”。

  苏耀明的好搭档,日丰研究所所长彭晓翊的工作地点实验室,也常会被拉到一线车间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生产中,会发现两条同样的生产线,产出的管道光泽度有差别,车间反映上来我们就会去共同解决。”彭晓翊说。

  然而,即使自己从事的就是高端精密的研究工作,彭晓翊有时还会被一线的工匠震撼。“按国际标准,生产时管的内外壁允许有0.3毫米公差,但一线经过反复验证,发现公差在0.15毫米内是最容易安装的,他们就不停改进直至公差在0.15毫米内。”这一改进让彭晓翊印象深刻。

  不过,对于苏耀明来说,上述这个已经历7次更迭的产品并不足以让他满意,“我们还在不断地提高,未来公差可能会缩到0.1毫米。”苏耀明一直坚信管理上的水准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是一项长期持续改善的过程,“没有一剑封喉的快速方法,只能10年如一日地专注和积累。”在苏耀明的生产团队中,不少产品的迭代都已经到了第六代、第七代。

  “管用50年”“间距0.15毫米”的硬招牌背后,并不是人们通常想象中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独斗“大师”,而是一整个团队。

  苏耀明介绍,日丰并不会特别突出强调一个人的能力,反而更看重团队的作用。“因为,只有所有人都成为工匠,产品才能做得更好。”

  “随着环保执法的趋严,我不担心我的技术没有用武之地。”这是三水雄鹰铝表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创始人熊映明的心声,也是三水乃至佛山这座铝业重镇的市场证明。

  熊映明,工学博士,作为雄鹰公司的创始人,他在铝表面处理技术行业扎根近20年,申报数项国家级专利。凭借铝合金光亮酸蚀技术和铝合金化学磨砂无烟抛光技术等,给铝合金表面处理带来了重大技术变革,熊映明也牢牢树立起自己技术领先者的行业地位。

  铝合金光亮酸蚀解决了普通酸蚀铝材表面发暗的世界难题,极大地提升了铝合金表面上的质量,是现有普通酸蚀、碱蚀、低温抛光等传统工艺的换代技术。以2005年全国生产了约150万吨氧化材为例,若全部换代,表面上的质量改善可额外增加附加值30亿元左右,同时可节约5万—6万吨原铝。

  目前,该项技术已成功在广东兴发集团等多家大规模的公司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产品出口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06年12月,光亮酸蚀技术及产品被认定为广东省重点新产品。而铝合金化学磨砂无烟抛光技术则完全解决了三酸抛光存在的黄烟、流痕、高药耗、低成品率的世界难题,是现有三酸抛光、电解抛光的升级换代技术。

  如今,随着对铝型材行业的深入了解,他将自己擅长技术延伸到环保领域,重点钻研技术流程的改造。

  “有些节能环保技术目前来看感觉需要企业重新进行投入,企业家们在环保压力不是特别大的时候,不愿意扩大成本去采纳。但是随着整个社会对环境的逐渐重视,投身绿色环保产业肯定是符合发展的新趋势的。”熊映明坦言。

  这种判断在他公司的日益壮大中有所印证。其位于三水白坭的基地集生产、研发、中试为一体,新产品产能达到300吨/天,年产11万吨,年产值接近20亿元。

  挖掘区域的产业特点,争做行业中的“隐形冠军”,利用核心技术决胜市场成为三水不少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

  与众多科技型企业的创始人一样,熊映明坦白说自己是个“实验迷”。熊映明告诉笔者,由于实验繁多,最近三年,他的实验室里的灯从没熄过,有时候累极了还会在里面睡上一觉,醒来接着做实验。按照每做一次实验需要记录一页纸的习惯,他已经记不清楚做过多少次实验,但9个沉甸甸、记满各类符号和化学参数的笔记本见证了这个团队的坚持和努力。

  正是得益于这种钻研精神,一年下来,熊映明的企业所申请的专利数每月可产生一项。

  4月中旬,荣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召开了2016年的新品发布会,智能折叠门引发了众多经销商的关注。这也让这家在三水芦苞投产仅两年左右的企业,一时成为市场的焦点。

  作为荣高今年主打的新品之一,荣高智能折叠门将驱动与折叠功能合二为一,相比市面上结构较为复杂且驱动与折叠功能分离的折叠门,荣高智能折叠门更方便实用。但作为总经理的王海波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研发过程,甚至一度陷入“死胡同”。最后,依靠研发人员从马来西亚拍回来的一张衣柜推拉门图片,王海波找到了灵感,通过折叠臂的长短设计解决了原本一直困扰的难题。

  依靠照片获取研发设计灵感,对于王海波来说,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机械专业出身的王海波对于美学别有一番研究,总能将身边看到的各式建设物运用到产品的设计研发之中,这种随时随地的琢磨创新恰恰是他身上最闪光的工匠精神。“这款门叫做钢铁侠,你看它的整个线条还有设计是不是特别有钢铁侠的感觉。”王海波说,钢铁侠这款门的灵感正是来源于钢铁侠的形象。

  对于王海波来说,随时随地发现灵感慢慢的变成了工作的一部分,一张照片就可能带来一次研发设计的头脑风暴。每次外出看到好看的建筑物,他就会拍下照片,然后思考能不能把这种设计运用在门上。由此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也让荣高的品牌不断强化。

  研发设计,不是一张图纸就能搞定的。在真实的操作中,更是要经过不断实验。王海波做了个统计,荣高每年为了研发实验所消耗的铝型材近6吨,研发经费也占到了企业净利润的7%至9%。

  从21岁开始和门打交道,31岁的王海波已经在荣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了10年。与传统意义上的工匠对比,王海波自比“草根工匠”。精益求精的工匠研发精神,也恰恰是王海波放弃稳定工作,只身从江西来到佛山拼搏的理由。

  如今,在三水芦苞的厂房内,一款款新品门窗正不断产出,走向市场;而在市面上,由香港明星方中信代言的荣高门业,也已经具备了自己的品牌辨识度,在激烈的竞争中闯出市场新路,成为三水传统制造业坚实发展的缩影。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返回列表
探寻三水实体经济的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2024/01/08

  “鼓励企业组织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6年初,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这一看似普通的词语成为了大众焦点。

  在工业化应用突飞猛进的今天,工匠精神的内涵已超越了制造手艺提升与传承,指向的是一种对于自身产品不断追求的力量,质量、信誉、创新、坚守都是它的代名词。

  对于制造业比重超过七成的三水而言,工匠精神和工匠群体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最新披露的三水一季度经济发展状况显示,3月起税收、工业用电量等主要指标企稳回升,给这个新晋“千亿大区”带来新的信心。在这背后,传统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中的工匠精神和匠人追求,无疑成为破解三水实体经济发展的密码。

  对于某些行业,工匠精神是坚守和传承,对于通信行业,工匠精神则是创新和变革。经历了2G、3G、4G的历练,三水的通信产业正为迎接5G做好准备。

  在上个月落幕的博鳌亚洲论坛上,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技术突破和应用蓝图成为通信行业的热议话题。包括三星、爱立信、诺基亚、华为、中兴在内的通信设施企业,都已在5G研发技术上积极跟进。

  作为产业龙头的广东盛路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盛路通信”),已于去年启动面向5G的技术预研,并派遣研发人员到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学习5G前沿技术,同时派遣研发人员到中国移动研究院参与5G标准的制定。

  盛路通信从简单的八木天线G标准的制定,背后都有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研发人员在支撑。

  叶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叶桦,80后工程师,主攻基站天线和天线电气性能领域。他自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毕业以来,在盛路通信已经工作了十个年头。身居重要研发岗位,近十年来,盛路通信的每一次技术进步与变革浪潮,都能看到他的脚步和身影。

  “我们行业3年左右发生一次大的技术变革,6-12个月就有一次小的技术变革,所以我们在电气性能、工艺等方面都要一直地技术创新。”每天萦绕在叶桦脑海的十几项指标中,三阶互调就是重要一项。

  业内通常用这项指标来衡量一家公司的技术和研发能力、供应链及制造能力等,如果这项指标不够好,不同运营商的信号就会相互干扰。在这一领域,盛路通信领先行业,“我们公司的三阶互调指标提升速度很快”,叶桦说,2000年前后,三阶互调指标大约为100db,2010年,该指标上升为107db,而到目前的研发阶段,盛路通信正在为110db而努力。

  从107db到110db,看似数字上只增加了3db,但db是比值表述形式,增加3db,技术难度增加约一倍。

  当然,解决三阶互调问题只是过了一个难关,一个天线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包括20多项检测。除了上述电气性能指标,还有温差、震动等机械性能指标。在温差测试中,通常要零下60摄氏度到零上75摄氏度的气温变化,以模拟产品在极寒或酷热地区的应用环境。

  而每次指标测试出现不合格,都要找出问题,针对问题改进设计的具体方案。据叶桦透露,仅基站天线领域试验不合格的样品,每个月至少有1-2吨被运出实验室,装满一辆大货车,一年下来,这些废弃样品可以堆成一座小山丘。“正是在测试中排除了各种出问题的可能性,最终产品的质量才有保障。”

  “做好任何一件产品,都不是简单的事”,叶桦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研发人员一定具备的首要素质,便是静心。平日里,他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呆在实验室,“我们没什么加班的概念”,忙碌的时候,几乎一天24小时都待在实验室。

  墙壁四周挂满粗细不一的供水管、给水管、采暖管道等,透明的地板铺满了蜿蜒的地暖管系统。如果不仔细寻找,很难将这些用来引自来水的铝塑管找出。

  成立20年的日丰公司,在今年2月份刚斩获广东省科技奖。日丰是传统企业的一员,却专注追求技术创新和高端品质。在三水传统产业的群像中,日丰是一个闪亮的个案,同日丰类似,三水有许多虽属传统行业,却不断坚持创新,追求品质的企业。

  20年间,“焊接中国首根铝塑管”“拥有最多产品通行国”等记录伴随在日丰开疆辟土的市场征战中。

  而正是公司展室陈列的这些看似寻常的水管,打响了“中国第一焊”苏耀明和日丰革新中国管道行业的头炮。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逐渐发现传统的镀锌水管易生锈,造成二次水污染,不利于用水健康,国家要求采用更合适的管道材料。公司开始从国外引进铝塑管材料,并逐渐转向自主研发生产。”苏耀明介绍。

  “那时国内并没有铝塑管材,我们引入德国的材料开始自主生产,再逐渐将材料国产化,最终实现从原料到制造的全部国产化。”苏耀明回忆。“材料变化背后,牵动的是整个生产组的调整。”

  国外材料从成分到规格性能都和国内材料不同,如何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改变去适应新材料?

  “模具、机器设备参数、工艺步骤等全都要调试。这种调试不是一次性的,工人、机器、工具与板材无数次接触打磨后,才可以获得一个最佳的调试度。”苏耀明简短的表述背后,是他长期蛰伏在生产一线的心得。

  至今也没固定办公室的苏耀明,只有车间的临时办公点,“扎根制造业,不管是不是大学生,若久坐办公室而丢失一线感觉,就不会有‘中国第一焊’和‘管用50年’”。

  苏耀明的好搭档,日丰研究所所长彭晓翊的工作地点实验室,也常会被拉到一线车间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生产中,会发现两条同样的生产线,产出的管道光泽度有差别,车间反映上来我们就会去共同解决。”彭晓翊说。

  然而,即使自己从事的就是高端精密的研究工作,彭晓翊有时还会被一线的工匠震撼。“按国际标准,生产时管的内外壁允许有0.3毫米公差,但一线经过反复验证,发现公差在0.15毫米内是最容易安装的,他们就不停改进直至公差在0.15毫米内。”这一改进让彭晓翊印象深刻。

  不过,对于苏耀明来说,上述这个已经历7次更迭的产品并不足以让他满意,“我们还在不断地提高,未来公差可能会缩到0.1毫米。”苏耀明一直坚信管理上的水准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是一项长期持续改善的过程,“没有一剑封喉的快速方法,只能10年如一日地专注和积累。”在苏耀明的生产团队中,不少产品的迭代都已经到了第六代、第七代。

  “管用50年”“间距0.15毫米”的硬招牌背后,并不是人们通常想象中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独斗“大师”,而是一整个团队。

  苏耀明介绍,日丰并不会特别突出强调一个人的能力,反而更看重团队的作用。“因为,只有所有人都成为工匠,产品才能做得更好。”

  “随着环保执法的趋严,我不担心我的技术没有用武之地。”这是三水雄鹰铝表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创始人熊映明的心声,也是三水乃至佛山这座铝业重镇的市场证明。

  熊映明,工学博士,作为雄鹰公司的创始人,他在铝表面处理技术行业扎根近20年,申报数项国家级专利。凭借铝合金光亮酸蚀技术和铝合金化学磨砂无烟抛光技术等,给铝合金表面处理带来了重大技术变革,熊映明也牢牢树立起自己技术领先者的行业地位。

  铝合金光亮酸蚀解决了普通酸蚀铝材表面发暗的世界难题,极大地提升了铝合金表面上的质量,是现有普通酸蚀、碱蚀、低温抛光等传统工艺的换代技术。以2005年全国生产了约150万吨氧化材为例,若全部换代,表面上的质量改善可额外增加附加值30亿元左右,同时可节约5万—6万吨原铝。

  目前,该项技术已成功在广东兴发集团等多家大规模的公司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产品出口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06年12月,光亮酸蚀技术及产品被认定为广东省重点新产品。而铝合金化学磨砂无烟抛光技术则完全解决了三酸抛光存在的黄烟、流痕、高药耗、低成品率的世界难题,是现有三酸抛光、电解抛光的升级换代技术。

  如今,随着对铝型材行业的深入了解,他将自己擅长技术延伸到环保领域,重点钻研技术流程的改造。

  “有些节能环保技术目前来看感觉需要企业重新进行投入,企业家们在环保压力不是特别大的时候,不愿意扩大成本去采纳。但是随着整个社会对环境的逐渐重视,投身绿色环保产业肯定是符合发展的新趋势的。”熊映明坦言。

  这种判断在他公司的日益壮大中有所印证。其位于三水白坭的基地集生产、研发、中试为一体,新产品产能达到300吨/天,年产11万吨,年产值接近20亿元。

  挖掘区域的产业特点,争做行业中的“隐形冠军”,利用核心技术决胜市场成为三水不少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

  与众多科技型企业的创始人一样,熊映明坦白说自己是个“实验迷”。熊映明告诉笔者,由于实验繁多,最近三年,他的实验室里的灯从没熄过,有时候累极了还会在里面睡上一觉,醒来接着做实验。按照每做一次实验需要记录一页纸的习惯,他已经记不清楚做过多少次实验,但9个沉甸甸、记满各类符号和化学参数的笔记本见证了这个团队的坚持和努力。

  正是得益于这种钻研精神,一年下来,熊映明的企业所申请的专利数每月可产生一项。

  4月中旬,荣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召开了2016年的新品发布会,智能折叠门引发了众多经销商的关注。这也让这家在三水芦苞投产仅两年左右的企业,一时成为市场的焦点。

  作为荣高今年主打的新品之一,荣高智能折叠门将驱动与折叠功能合二为一,相比市面上结构较为复杂且驱动与折叠功能分离的折叠门,荣高智能折叠门更方便实用。但作为总经理的王海波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研发过程,甚至一度陷入“死胡同”。最后,依靠研发人员从马来西亚拍回来的一张衣柜推拉门图片,王海波找到了灵感,通过折叠臂的长短设计解决了原本一直困扰的难题。

  依靠照片获取研发设计灵感,对于王海波来说,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机械专业出身的王海波对于美学别有一番研究,总能将身边看到的各式建设物运用到产品的设计研发之中,这种随时随地的琢磨创新恰恰是他身上最闪光的工匠精神。“这款门叫做钢铁侠,你看它的整个线条还有设计是不是特别有钢铁侠的感觉。”王海波说,钢铁侠这款门的灵感正是来源于钢铁侠的形象。

  对于王海波来说,随时随地发现灵感慢慢的变成了工作的一部分,一张照片就可能带来一次研发设计的头脑风暴。每次外出看到好看的建筑物,他就会拍下照片,然后思考能不能把这种设计运用在门上。由此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也让荣高的品牌不断强化。

  研发设计,不是一张图纸就能搞定的。在真实的操作中,更是要经过不断实验。王海波做了个统计,荣高每年为了研发实验所消耗的铝型材近6吨,研发经费也占到了企业净利润的7%至9%。

  从21岁开始和门打交道,31岁的王海波已经在荣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了10年。与传统意义上的工匠对比,王海波自比“草根工匠”。精益求精的工匠研发精神,也恰恰是王海波放弃稳定工作,只身从江西来到佛山拼搏的理由。

  如今,在三水芦苞的厂房内,一款款新品门窗正不断产出,走向市场;而在市面上,由香港明星方中信代言的荣高门业,也已经具备了自己的品牌辨识度,在激烈的竞争中闯出市场新路,成为三水传统制造业坚实发展的缩影。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探寻三水实体经济的工匠精神
来源:贝博平台官网    发布时间:2024-01-08 10:51:57

  “鼓励企业组织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6年初,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这一看似普通的词语成为了大众焦点。

  在工业化应用突飞猛进的今天,工匠精神的内涵已超越了制造手艺提升与传承,指向的是一种对于自身产品不断追求的力量,质量、信誉、创新、坚守都是它的代名词。

  对于制造业比重超过七成的三水而言,工匠精神和工匠群体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最新披露的三水一季度经济发展状况显示,3月起税收、工业用电量等主要指标企稳回升,给这个新晋“千亿大区”带来新的信心。在这背后,传统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中的工匠精神和匠人追求,无疑成为破解三水实体经济发展的密码。

  对于某些行业,工匠精神是坚守和传承,对于通信行业,工匠精神则是创新和变革。经历了2G、3G、4G的历练,三水的通信产业正为迎接5G做好准备。

  在上个月落幕的博鳌亚洲论坛上,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技术突破和应用蓝图成为通信行业的热议话题。包括三星、爱立信、诺基亚、华为、中兴在内的通信设施企业,都已在5G研发技术上积极跟进。

  作为产业龙头的广东盛路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盛路通信”),已于去年启动面向5G的技术预研,并派遣研发人员到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学习5G前沿技术,同时派遣研发人员到中国移动研究院参与5G标准的制定。

  盛路通信从简单的八木天线G标准的制定,背后都有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研发人员在支撑。

  叶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叶桦,80后工程师,主攻基站天线和天线电气性能领域。他自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毕业以来,在盛路通信已经工作了十个年头。身居重要研发岗位,近十年来,盛路通信的每一次技术进步与变革浪潮,都能看到他的脚步和身影。

  “我们行业3年左右发生一次大的技术变革,6-12个月就有一次小的技术变革,所以我们在电气性能、工艺等方面都要一直地技术创新。”每天萦绕在叶桦脑海的十几项指标中,三阶互调就是重要一项。

  业内通常用这项指标来衡量一家公司的技术和研发能力、供应链及制造能力等,如果这项指标不够好,不同运营商的信号就会相互干扰。在这一领域,盛路通信领先行业,“我们公司的三阶互调指标提升速度很快”,叶桦说,2000年前后,三阶互调指标大约为100db,2010年,该指标上升为107db,而到目前的研发阶段,盛路通信正在为110db而努力。

  从107db到110db,看似数字上只增加了3db,但db是比值表述形式,增加3db,技术难度增加约一倍。

  当然,解决三阶互调问题只是过了一个难关,一个天线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包括20多项检测。除了上述电气性能指标,还有温差、震动等机械性能指标。在温差测试中,通常要零下60摄氏度到零上75摄氏度的气温变化,以模拟产品在极寒或酷热地区的应用环境。

  而每次指标测试出现不合格,都要找出问题,针对问题改进设计的具体方案。据叶桦透露,仅基站天线领域试验不合格的样品,每个月至少有1-2吨被运出实验室,装满一辆大货车,一年下来,这些废弃样品可以堆成一座小山丘。“正是在测试中排除了各种出问题的可能性,最终产品的质量才有保障。”

  “做好任何一件产品,都不是简单的事”,叶桦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研发人员一定具备的首要素质,便是静心。平日里,他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呆在实验室,“我们没什么加班的概念”,忙碌的时候,几乎一天24小时都待在实验室。

  墙壁四周挂满粗细不一的供水管、给水管、采暖管道等,透明的地板铺满了蜿蜒的地暖管系统。如果不仔细寻找,很难将这些用来引自来水的铝塑管找出。

  成立20年的日丰公司,在今年2月份刚斩获广东省科技奖。日丰是传统企业的一员,却专注追求技术创新和高端品质。在三水传统产业的群像中,日丰是一个闪亮的个案,同日丰类似,三水有许多虽属传统行业,却不断坚持创新,追求品质的企业。

  20年间,“焊接中国首根铝塑管”“拥有最多产品通行国”等记录伴随在日丰开疆辟土的市场征战中。

  而正是公司展室陈列的这些看似寻常的水管,打响了“中国第一焊”苏耀明和日丰革新中国管道行业的头炮。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逐渐发现传统的镀锌水管易生锈,造成二次水污染,不利于用水健康,国家要求采用更合适的管道材料。公司开始从国外引进铝塑管材料,并逐渐转向自主研发生产。”苏耀明介绍。

  “那时国内并没有铝塑管材,我们引入德国的材料开始自主生产,再逐渐将材料国产化,最终实现从原料到制造的全部国产化。”苏耀明回忆。“材料变化背后,牵动的是整个生产组的调整。”

  国外材料从成分到规格性能都和国内材料不同,如何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改变去适应新材料?

  “模具、机器设备参数、工艺步骤等全都要调试。这种调试不是一次性的,工人、机器、工具与板材无数次接触打磨后,才可以获得一个最佳的调试度。”苏耀明简短的表述背后,是他长期蛰伏在生产一线的心得。

  至今也没固定办公室的苏耀明,只有车间的临时办公点,“扎根制造业,不管是不是大学生,若久坐办公室而丢失一线感觉,就不会有‘中国第一焊’和‘管用50年’”。

  苏耀明的好搭档,日丰研究所所长彭晓翊的工作地点实验室,也常会被拉到一线车间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生产中,会发现两条同样的生产线,产出的管道光泽度有差别,车间反映上来我们就会去共同解决。”彭晓翊说。

  然而,即使自己从事的就是高端精密的研究工作,彭晓翊有时还会被一线的工匠震撼。“按国际标准,生产时管的内外壁允许有0.3毫米公差,但一线经过反复验证,发现公差在0.15毫米内是最容易安装的,他们就不停改进直至公差在0.15毫米内。”这一改进让彭晓翊印象深刻。

  不过,对于苏耀明来说,上述这个已经历7次更迭的产品并不足以让他满意,“我们还在不断地提高,未来公差可能会缩到0.1毫米。”苏耀明一直坚信管理上的水准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是一项长期持续改善的过程,“没有一剑封喉的快速方法,只能10年如一日地专注和积累。”在苏耀明的生产团队中,不少产品的迭代都已经到了第六代、第七代。

  “管用50年”“间距0.15毫米”的硬招牌背后,并不是人们通常想象中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独斗“大师”,而是一整个团队。

  苏耀明介绍,日丰并不会特别突出强调一个人的能力,反而更看重团队的作用。“因为,只有所有人都成为工匠,产品才能做得更好。”

  “随着环保执法的趋严,我不担心我的技术没有用武之地。”这是三水雄鹰铝表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创始人熊映明的心声,也是三水乃至佛山这座铝业重镇的市场证明。

  熊映明,工学博士,作为雄鹰公司的创始人,他在铝表面处理技术行业扎根近20年,申报数项国家级专利。凭借铝合金光亮酸蚀技术和铝合金化学磨砂无烟抛光技术等,给铝合金表面处理带来了重大技术变革,熊映明也牢牢树立起自己技术领先者的行业地位。

  铝合金光亮酸蚀解决了普通酸蚀铝材表面发暗的世界难题,极大地提升了铝合金表面上的质量,是现有普通酸蚀、碱蚀、低温抛光等传统工艺的换代技术。以2005年全国生产了约150万吨氧化材为例,若全部换代,表面上的质量改善可额外增加附加值30亿元左右,同时可节约5万—6万吨原铝。

  目前,该项技术已成功在广东兴发集团等多家大规模的公司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产品出口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06年12月,光亮酸蚀技术及产品被认定为广东省重点新产品。而铝合金化学磨砂无烟抛光技术则完全解决了三酸抛光存在的黄烟、流痕、高药耗、低成品率的世界难题,是现有三酸抛光、电解抛光的升级换代技术。

  如今,随着对铝型材行业的深入了解,他将自己擅长技术延伸到环保领域,重点钻研技术流程的改造。

  “有些节能环保技术目前来看感觉需要企业重新进行投入,企业家们在环保压力不是特别大的时候,不愿意扩大成本去采纳。但是随着整个社会对环境的逐渐重视,投身绿色环保产业肯定是符合发展的新趋势的。”熊映明坦言。

  这种判断在他公司的日益壮大中有所印证。其位于三水白坭的基地集生产、研发、中试为一体,新产品产能达到300吨/天,年产11万吨,年产值接近20亿元。

  挖掘区域的产业特点,争做行业中的“隐形冠军”,利用核心技术决胜市场成为三水不少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

  与众多科技型企业的创始人一样,熊映明坦白说自己是个“实验迷”。熊映明告诉笔者,由于实验繁多,最近三年,他的实验室里的灯从没熄过,有时候累极了还会在里面睡上一觉,醒来接着做实验。按照每做一次实验需要记录一页纸的习惯,他已经记不清楚做过多少次实验,但9个沉甸甸、记满各类符号和化学参数的笔记本见证了这个团队的坚持和努力。

  正是得益于这种钻研精神,一年下来,熊映明的企业所申请的专利数每月可产生一项。

  4月中旬,荣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召开了2016年的新品发布会,智能折叠门引发了众多经销商的关注。这也让这家在三水芦苞投产仅两年左右的企业,一时成为市场的焦点。

  作为荣高今年主打的新品之一,荣高智能折叠门将驱动与折叠功能合二为一,相比市面上结构较为复杂且驱动与折叠功能分离的折叠门,荣高智能折叠门更方便实用。但作为总经理的王海波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研发过程,甚至一度陷入“死胡同”。最后,依靠研发人员从马来西亚拍回来的一张衣柜推拉门图片,王海波找到了灵感,通过折叠臂的长短设计解决了原本一直困扰的难题。

  依靠照片获取研发设计灵感,对于王海波来说,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机械专业出身的王海波对于美学别有一番研究,总能将身边看到的各式建设物运用到产品的设计研发之中,这种随时随地的琢磨创新恰恰是他身上最闪光的工匠精神。“这款门叫做钢铁侠,你看它的整个线条还有设计是不是特别有钢铁侠的感觉。”王海波说,钢铁侠这款门的灵感正是来源于钢铁侠的形象。

  对于王海波来说,随时随地发现灵感慢慢的变成了工作的一部分,一张照片就可能带来一次研发设计的头脑风暴。每次外出看到好看的建筑物,他就会拍下照片,然后思考能不能把这种设计运用在门上。由此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也让荣高的品牌不断强化。

  研发设计,不是一张图纸就能搞定的。在真实的操作中,更是要经过不断实验。王海波做了个统计,荣高每年为了研发实验所消耗的铝型材近6吨,研发经费也占到了企业净利润的7%至9%。

  从21岁开始和门打交道,31岁的王海波已经在荣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了10年。与传统意义上的工匠对比,王海波自比“草根工匠”。精益求精的工匠研发精神,也恰恰是王海波放弃稳定工作,只身从江西来到佛山拼搏的理由。

  如今,在三水芦苞的厂房内,一款款新品门窗正不断产出,走向市场;而在市面上,由香港明星方中信代言的荣高门业,也已经具备了自己的品牌辨识度,在激烈的竞争中闯出市场新路,成为三水传统制造业坚实发展的缩影。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